欢迎访问中医药文化工作委员会官方网站!
站内搜索:

中医新闻

村医吴吉生:他在村里守护村民健康

2023-02-03 16:18:41 来源: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医药文化工作委员会 作者:林梦琳 林萌 文/摄


  中医药文化工作委员会讯:“出门在外,照顾好自己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春节期间,阖家团圆。在建阳区回龙乡马岚村风雨长廊下,80岁的村医吴吉生并没有闲着,他一边跟大家联络着感情,一边用中医知识跟乡亲们讲解健康养护知识。

  吴吉生的名声可不仅限于回龙,乡里乡外、男女老少无人不知晓,大家都亲切地唤他一声:吴医师。毕竟,他守护了回龙乡7个行政村近三代人的健康,行医历程跨过半个多世纪。

  随叫随到 他是“乡村120”

  又是一年佳节至,不由得让人回想起吴吉生几十年行医的不易。大年三十,按照闽北一带的习俗,燃放过鞭炮,关起大门,无论是天大的事都不能开门,直到次日鞭炮声再次响起才能开,图个“开门大吉”的好彩头。说巧不巧,有一回年三十,吴吉生刚跟家人们在爆竹声中辞去旧岁,正准备歇下时,门外的敲门声响起,求医者一脸着急,说是家中孩子突然发高烧,实在是万不得已,才来请吴医师上家里看看。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发高烧并不是小事,若是未及时控制,孩子随时有生命危险,吴吉生顾不上那么多,背起药箱就往外赶。好在及时抵达,孩子得到了救治,又担心小孩高烧反复,吴吉生一宿没睡就守在孩子边上,直到清晨五六点才回家。“什么吉利不吉利,家家平安才是‘福’。”吴吉生说,“医者仁心,治病救人才是医生的‘头等大事’。”

  他行医的一生,总是在干许许多多个“头等大事”。三年前,面对突发的新冠疫情,当时已经77岁的吴吉生本应该是防控工作中重点保护人群,而他却成了村里最可爱的“大白”。“马岚村的情况谁有我熟悉?我来做摸排工作最合适!”穿上防护服的吴吉生奔走在马岚村的大街小巷,挨家挨户摸排返乡人员,这是一位老者与时间的赛跑,也是一次感动全村的战斗。在村两委干部和吴吉生的带动下,大家众志成城齐心抗疫,将所有可能存在的隐患及时排除在外。

  “他就像村里的‘120’,有他在我们很放心。”今年68岁的叶龙珠,患有哮喘五六个年头了,她说,幸好村里有吴医师在,让她非常安心,有啥问题就往他的卫生所跑。向来细心的吴吉生,总是提醒她做好防范,再三叮嘱,“我这个‘120’是救急的,关键还得靠大家平日里保重身体,照顾好自己。”

  悬壶济世 演绎“逆行”无畏

  这些年的疫情防控对于吴吉生而言,只是他“杏林悬壶”生涯中的沧海一粟。早在他做学徒时就领悟了:医者,就当“逆行而上,救死扶伤”。

  1958年,吴吉生年仅14岁,就跟着一位年近花甲的老者学中医,用心好学的他,很快就上手了。师父见他勤快,也爱带着他四处出诊。在那个年头,出个诊并不容易,特别是在山区,背着笨重的药箱徒脚爬山,有时候得爬个数十公里才能到。后来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了自行车,但走的是砂石路、骑的是田埂边,有时晚上有人来叫诊,黑灯瞎火地出门,连车带人摔到田里也是常有的事。

  有一回更是惊险,那是吴吉生学徒的第二年。那年回龙乡遇到百年一遇的洪灾,通往坪洲村的木桥被大水冲毁,村里小孩老人受天气影响纷纷得了重感,要出山看病没有桥咋整。那时还是个孩子的吴吉生却有了英勇无畏的男子汉气概,考虑到师父年事已高,他计划独自前往,让村中的中年男子拉绳索帮他渡河。当吴吉生被输送到河中央时,突然下起了暴雨,洪水也愈发湍急,好在他动作敏捷,加上大家的合力相助,这才迅速抵达对岸。

  “逆行”的路上,处处充满艰辛,但吴吉生从未因此而气馁。17岁那年,他凭着一颗“上进心”争取到了去建阳专区(现今的建阳区)参加西医方面的培训,最终他成为了马岚村第一位持证村医。时至今日,他依旧努力习医,坚持参加区里组织的各项考试,为的是能够更好地保障地方乡亲们的健康。随着理论知识和实战经验的愈加丰富,他的医术越来越高明,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周边县市也有不少患者慕名而来。

  治病有方 做人更有“义方”

  守着故土,守护乡亲,吴吉生一守就是半个多世纪。其间,有不少同行迫于在农村行医挣不到钱纷纷转了行,而吴吉生却始终坚持着,即便后来孩子长大工作后,让他和爱人一同去城里生活享享清福,吴吉生也没应允,“干一行就得爱一行,哪有半路撂挑子的道理?”

  吴吉生坦言,父亲离世得早,他因生活所迫出来学徒,当年也靠周边乡亲的接济才生存了下来。好在学了一个能“救死扶伤”的本领,他想回报乡亲。虽然2015年以来,国家推行分级诊疗制,村一级医疗条件大幅度改善,但愿意留在村里的年轻医生还是少数,“所以我要为村民的健康站好最后一班岗”。

  无论是行医,还是处世,吴吉生都有自己的“偏方”。乡里乡亲可能不知,为何吴吉生的家会离卫生所20米都不到?在采访中,吴吉生这才揭开了这个“谜底”。1982年一场火灾烧毁了原有的卫生所,后来才将卫生所建在了现在的地址。其实,卫生所是先建的,房子后建,考虑选址近些,可以方便患者找他,若是夜间有人来叫诊,他也能第一时间拿上需要的药品和设备赶往。

  此外,为了更好地服务乡亲,他还把妻子收作“徒弟”,平日里教她一些基础的中医知识,让她在中药房帮忙抓药。妻子罗德娇也非常理解丈夫服务乡亲的初心,尽全力支持他的工作。吴吉生说到这,很是感慨,“感谢妻子的理解与帮助,让我的行医路如此坚定”。

  除了行医,吴吉生也因为心思细腻、为人正气、乐于助人,也曾被村民推选为当地的人大代表。在当人大代表期间,他非常重视基层调研,一有空闲时间他便挨家挨户开展民意调查,甚至在卫生所跟患者闲聊也不忘收集社情民意,帮助人民群众解决了农村医疗、孩子上学、机耕道修复等问题。

  如今,吴吉生的身体还十分硬朗,虽然已有80岁的高龄,但他思维仍然十分敏捷。他说,这或许跟他每天喜欢读报纸有关,“人躲在山坳坳,思想可不能落后”。他这一生确实一直都在向前,深居农村的他凭着好学,习得了一手好字,还学会拉二胡,即便住在山区,他的晚年生活也别样精彩。村民们见他乐于助人,又写得一手好字,但凡家中有红白喜事都爱来麻烦吴吉生,当他们的“书记”,帮着记账、管事,做事踏实的吴吉生更是深受着大家的信任与爱戴。

  “只要我身体一天在线,我就一定会坚守到底。”吴吉生表示,“让乡亲们走最少的路、花最少的钱把病看好,是我最简单的愿望”。说时,他拿起了桌上的处方笺,给日前来就诊的浦城县患者拨去了回访电话。(林梦琳 林萌 文/摄)责编:许顺喜

主管:中国文化信息协会 主办:中医药文化工作委员会
邮件:1970784057@qq.com 本网法律顾问:杨涛 13366852808 方长满 15139954812 
本网广告独家代理:陕西古风秦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中医药文化工作委员会版权所有,
所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需转载本站原创,须注明来源及作者署名,版权必究!
京ICP备2021028515号-2
技术支持:北京华大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