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医药文化工作委员会官方网站!
站内搜索:

新闻中心

两会“健”议“药”点:医药创新、中医药发展、医保惠民

2025-03-12 15:43:13 来源:新快报 作者:记者 梁瑜


  
■廖木兴/图

  2025年全国两会正在在北京召开,代表委员们围绕医疗领域的未来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多个涉及医药、医保、集采、诊治等领域的建议引发关注。其中,医药创新与产业发展、中医药发展、医保集采等惠民举措、癌症防治等建议,成为了今年两会关注的焦点。

  ■新快报记者 梁瑜

  焦点1

  医药创新与产业发展

  相关建议:

  创新不应该是低层次的“卷”。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呼吁在国家药品监管制度顶层设计时,关注行业差异化与市场竞争力,规避低水平创新带来的“内卷”现象。

  有了创新,还需要市场对创新的保护。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建议,进一步延长现有对国产创新药的保护周期,同时在药品定价上体现对国产创新药的保护,以确保研发成本的回收。全国政协委员、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丁列明认为,政府引导基金应当与产业投资基金协作,合力支持创新药发展,让资本愿意“陪跑”长周期创新。

  对创新药入医保也给予一定保护政策。全国人大代表、荣昌生物董事长王威东建议深化创新药医保国谈定价机制改革,支持高水平创新药获得合理回报。全国政协委员安康表示必须支持生物制药企业的发展,并探索合理的医保支付价格体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统计,2023年中国医药市场规模已达2.8万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突破4万亿。2024年中国创新药行业市场规模突破1.1万亿元。

  创新药研发高风险、高投入,需要支持体系更加系统完善。2020年以来,中国在国家层面针对创新药行业的政策持续聚焦“鼓励创新药研发、加快新药上市”。“2023年度中国医药企业研发指数”显示,中国医药制造企业研发投入指数的平均值从2013年度的77.52分增长至2023年度的81.53分,增长率为4.53%。

  增加投入带来了正向结果。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2023年期间中国创新药获批上市数量波动发展,2023年,中国创新药获批上市数量为40款,处于统计时间段内的高位。

  焦点2

  中医药发展

  相关建议:

  中医药也要讲创新。全国人大代表、以岭药业董事长吴相君提出,应加快推进中医药数字化与智能化,建议建立国家级中医药数据平台,强化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缘药业董事长肖伟建议,中药古代经典名方不但需要“唤醒”更需要“焕新”,应当从经典名方的基础研究、质量把控、临床定位和拓展治疗领域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中医药数字化是近年来的新关注点。吴相君建议,从数据平台建设、与中医药服务深度融合和数智化人才队伍三方面入手,加快推进中医药数字化智能化。

  据智研咨询数据,2022年中药行业市场规模已经超过1万亿元,同比增长15.5%。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中医药提出了明确的指引: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这是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中医药事业、产业单独托举出来。

  国内中药企业即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财政部数据显示,2020-2023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中医药专项经费超300亿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余艳红近日对媒体表示,“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设置的约束性指标已提前完成,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加速推进,225个重点项目启动投资建设,中医药各领域工作“稳”步推进,不断提质增效。她表示,今年中医药系统将会同多部门一起出实招、下功夫,多维度、全链条发力,以提升质量为关键,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抓住“强协同”“抓源头”“提质量”“促转型”“惠民生”五个关键词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质提速提效。

  资本市场也传来利好。3月1日,证监会官网发布的一封提案答复函提到: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包括中医药在内的生物医药企业在沪深交易所发行上市,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支持作用。

  《2023-2028年中国中药行业项目调研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显示,预计到2026年,中国中药市场整体规模达到1.5万亿元以上。

  焦点3

  医保集采改革

  相关建议:

  代表委员们建议将更多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全国政协委员张其成建议将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纳入医保覆盖范围。全国政协委员刘思德建议提升医保资金中用于疾病预防与筛查早诊的比例,将安全高效的恶性肿瘤筛查早诊适宜技术尽早纳入医保。全国政协委员甘华田建议将老年综合评估(CGA)、延续性护理、长期照护、居家护理、康复训练等纳入医保报销目录,并适度提升报销比例。

  如今,全国推行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P(按病种分值付费)按病组付费模式。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麻醉中心主任医师敖虎山建议完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机制与医保支付考核机制,并将研发成本纳入DRG和DIP的定价考量。

  推广商保在公立医院一站式结算。全国人大代表周燕芳建议参照上海模式,由各地政府牵头搭建医保商保直赔平台,让商保机构直接将赔款划拨至医院端,以适应居民更多医疗需求。

  2009年新医改以来,引导医疗机构控制成本的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P(按病种分值付费)医保支付方式由试点逐步向全国覆盖,被视为打击“过度医疗”的利器。2025年起,全国将统一DRG/DIP付费分组标准,跨省直接结算范围进一步扩大。DRG/DIP付费虽曾受阻于分组不够精准、特例诊疗支付问题、医疗机构资金压力、政策理解与执行等导致的问题,但2024年7月,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印发按病组和病种分值付费2.0版分组方案并深入推进相关工作的通知》,确保2025年起各统筹地区统一使用分组版本,更好地适应临床实际。同时通过完善特例单议机制、规范结算清算流程、提升上传准确率等举措让DRG/DIP付费用得更好、更顺手。

  国家也在积极探索医保外的多元支付方式。今年1月,国家医保局终于明确2025年将落地第一版丙类目录。与此同时,商业保险参与丙类目录药品结算并纳入我国医保体系的工作亦正式提上日程。海通证券预计,未来商保接入支付体系后,有机构预计,到2030年,商保对医疗费的赔付规模将增加约3277亿元。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到了集采,指出:2025年将优化药品集采政策,强化质量评估和监管,让人民群众用药更放心。2025年仍是药品集采大年,国家医保局已明确将开展第十一批药品国采、第六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以及20个左右地方层面的全国联盟采购,涵盖中成药、中药饮片、高值耗材等。在提质扩面的要求下,新上线的集采将会有更多升级。

  焦点4

  癌症防治

  相关建议:

  此次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建言癌症早筛早诊,涉及胃肠癌、前列腺癌、宫颈癌等。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首席专家季加孚为癌症防治发声称,要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多途径开展防癌科普,加强癌症防控网络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邢念增教授,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肿瘤医院副院长花亚伟,全国人大代表王雪静均呼吁推动前列腺癌早筛全覆盖,提高早诊早治比例,将早筛纳入国家公共卫生项目,推动前列腺癌防治全程管理。

  全国政协委员刘思德提议探索重大疾病早诊筛查防控模式,依托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试点,成功后将适宜技术逐步纳入医保覆盖范围。

  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在《国家癌症中心杂志》(JNCC)上发布的2022年中国恶性疾病负担情况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癌症新发病例约482.47万,新增癌症死亡病例约257.42万,新发病例和死亡人数均居全球第一。肺癌仍是第一大高发癌症,其次为结直肠癌、甲状腺癌、肝癌、胃癌。

  专家分析,我国癌症发病形势严峻,癌症新发病例数呈上升趋势,发病人数覆盖全年龄段,且首次确诊时多为中晚期,给病人和家庭带来重大负担。现阶段我国癌症防治呈现发病死亡率高及早期诊断率低、手术根治率低、五年生存率低的“一高三低”特点。而公众对癌症高危因素的认知水平不足,早筛早查意识仍不足。癌症防治资源投入相对不足且分布不均衡,各地医疗发展水平存在差异,规范化诊断治疗的水平有待提升。

  我国癌症防治工作在多方面取得进展,已出台了《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实施方案(2019-2022年)》《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实施方案(2023-2030年)》等政策,在体系建设、肿瘤登记、早诊早治、规范诊疗、科技创新、科普宣教等重点领域稳步推进。全国已在多地开展针对特定人群的免费癌症筛查项目如部分地市针对女性的“两癌”筛查、济南2025年启动的五癌(肺癌、乳腺癌、肝癌、上消化道癌和大肠癌)筛查等。责编:许顺喜

指导单位:中国文化信息协会 主办:中医药文化工作委员会
邮件:1970784057@qq.com 本网法律顾问:杨涛 13366852808 方长满 15139954812 
本网广告独家代理:北京群策群利广告有限公司 中医药文化工作委员会版权所有,
所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需转载本站原创,须注明来源及作者署名,版权必究!
京ICP备2021028515号-2
技术支持:北京华大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