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医药文化工作委员会官方网站!
站内搜索:

名医访谈

找回中医的魂——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张其成访谈

2019-08-09 19:50:24 来源: 作者:

  张其成,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文化专业委员会会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文化重点学科带头人,在易学哲学、易学与儒释道的关系研究方面,创“易道主干,三教合易”说,提出“易道是中华民族精神支柱”等观点。

  提到中医文化,有人就觉得既飘又虚,提到中医,有人就质疑中药的疗效,其实不然,回首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追根溯源,会发现中医博大精深,自成一体。中医的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医的根则在《黄帝内经》中,“中医”决不只是“中药”,中医包罗万象,史海钩沉,一路走来,岁月的尘埃斑驳了中医的神采,当下,最重要的是去伪存真,将真正的“中医之魂”找回来。———张其成

  此岸,连绵青瓦,斗角飞檐,夜色透过摇曳的风灯洒落在熟睡的安徽歙县定潭河上;彼岸,一声悠长的呼唤,穿空而来,稍倾,橹声荡漾,一位布衣书生自对岸摇橹而来,船头上放着诊病的药箱,这是明嘉靖年间的一个深夜,安徽名医张守仁夜半出诊的情形。

  据考,安徽名医张守仁是宋代名医张扩、张彦仁、张杲的后裔,而张守仁独创的“十八罗汉末药”以及治疗急性热病和内科疑难杂症的“张一帖”,至今已历经460多年,传承17代,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前,记者走进北京中医药大学,探访了出生在这个中医世家的第十五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张其成。

  俭朴的办公室内,笔墨生香,眼神清亮、身材健朗的张其成一边为记者泡茶一边说:“我现在负责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就是要把中医的魂找回来。”

  千年中医,核心价值乃“和”而非“杀”

  健康周刊:中医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你曾说中医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精英也曾发出“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铮言,在五千年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医用两千年的时间护佑着民众的健康,但经过岁月更迭,西医东渐的冲击,中医在大众心目中有日渐边缘化的危险。现如今,提起中医,国民如盲人摸象,不知其所以然,怎样才能用最简单明了的语言让普通老百姓认识中医、理解中医、支持中医,进而使用中医呢?

  张其成:现在有种现象,一谈到中医,就说中药,说到中药就说中药疗效慢,其实要想真正了解中医,需要知道中医的核心要义,就是要认识中医的魂是什么,要明白中医之所以能存在数千年,最重要的是它的疗效,而中医的治疗方法不只是中药,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法,除了中药,还有针、灸、砭石、导引四种治疗方法。但无论哪一种治疗方法,都遵循“阴阳调和”的治病原理,这是中医的核心价值,即为中医的魂,中医诊病讲究望、闻、问、切,用药讲究君、臣、佐、使,治病讲究阴阳调和,阴阳调和了,病就好了。现在,中医的魂已经散了,已不再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中医,中医西化现象非常严重,当务之急是要把“中医的魂”找回来,让真正意义上的中医回归大众。

  我负责的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医文化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就是要寻找中医之魂。从哪几个方面来找呢?首先,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中医的魂和根是连在一起的,中医的根主要体现在《黄帝内经》中,这是中医最重要的经典,也是中医的起源性经典;二是从国学经典《易经》《尚书》这些最早的原创性经典中来找;三是从中医临床、疗效中来找。中医的魂是中医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中医的魂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一个具体体现,我现在在喜马拉雅FM上有一个频道,专门讲易经,现在的收听率超过12万人,你无法想象听众大多是年轻人,这就说明,我们国家的年轻人对中华传统文化是非常感兴趣的,我也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让更多的国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找中医的魂呢?主要围绕三个层面、两个维度来进行。三个层面就是心、手、脸,两个维度就是传下去、传出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中医思维,现在的中医思维已丢失,完全是用西医的思维方式来看病,二是中医的核心价值,这和中医思维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可以看成是一回事,这就是中医魂的体现。

  中医的核心价值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仁和精诚。中医是“仁”术,“和”是中医思维,是谓调和,中医认为一个人生病了就是阴阳失调,如何治病,就是调和阴阳,病治好了,就是阴阳调和平衡了,“和”的思维是中医与西医最大的不同之处。“精”为医术精,“诚”是医德诚,这是孙思邈说的“大医精诚”,因此,“仁和精诚”是中医的核心价值。

  中医的思维主要表现在“阴阳中和”四个字,中医思维也表现为取象、运数,用现代话来讲,就是西医比较倾向于“形”思维,中医比较倾向于“象”思维。西医相比较而言是注重形体的,比如,身体哪个器官有问题,哪些细胞、哪些基因有问题,是从物质形体出发。而中医的“象”往往是功能的、动态的、整体的,所以总是被诟病为玄为虚,但实际上,宇宙和人体之奥秘,有很多未解之谜,现代医学不是也承认,对于疾病的认知不足10%嘛,这些未知是不能仅用“形”思维来理解的。“象”是一种发散式的、一种整体的、一种动态的思维方式,比如中医说脏象、脉象、舌象。“象”的分类就是“数”,如阴阳就是两类,五行就是五类,这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维,把抽象思维具象化,用这种思维看待任何事物,用两个字来理解就是“中和”,用一个字来理解就是“和”。中医的治病理念是将人体调理成中和状态,使阴阳平衡,让病毒失去生存的环境,不同于西医“杀灭”病菌的理论。比如癌症,癌细胞像是毒草,西医用化疗放疗等手段把草割了,但土壤没改变,依然会有毒草长出来。中医则是重在改变土壤,让毒草不发生作用。中医治病的理念从来都不是一味去杀灭病症,而是通过调理阴阳,使正气生发,增强人体的自愈和免疫能力,改变土壤也就是人体内部环境,使癌细胞失去生存的土壤,来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存周期,以及减少疼痛。因此,对于癌症,中西医各有长处,两者结合的方法是最好的。

  知白守黑科学发展中西医融合

  健康周刊:您曾说,目前,中医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是盲目自大,和现代科学绝缘;二是盲目自卑,认为中医已是昨夜西风凋碧树,难以再焕发光彩,您怎样评价这两种现象,如何发展中医?

  张其成:这两种现象都是不正确的,当下之要务,是既要传承中医传统,又要和当今的自然科学结合,走中西医结合的路径。中西医结合核心为四个字,《道德经》里面说得很清楚———知白守黑,守住中医的思维和中医的核心价值,但要了解西医、包容西医,而这些恰恰体现在中医的特色。

  中医最早的经方出自《伤寒论》,是根据阴阳五行及药物的配伍君、臣、佐、使等互相调节,从《伤寒论》开始,近两千年以来,都在老祖宗手里经过了千锤百炼的实践,也应该叫做科学研究,不仅有理论基础,也有着广泛的实践结果。国际上,日本人拿着这些经方直接生产,不需要再研究,事实也证明,这些经方生产出来的产品效果良好,且广受民众欢迎,就连我们自己的国民都大量地通过海淘或是代购购买这些产品,作为中医的发源地,我们中国人不应该感到羞愧吗?我们是不是该郑重地扪心自问,我们对得起祖宗吗?我们自己捆绑了自己,很多经方不能申请药字号,束之高阁,弃如敝屣,被他人所窃用,这种现象需要有关部门重新认识并解决,再这样下去,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真的要毁在我们自己手里。

  如何有效发展中医呢?还是要从理解中医文化入手,树立中医文化自信!中医文化的三个层面是心、手、脸。心,也是魂,是中医精神层面的价值;手,是行为,是行为层面的价值;脸,是外在表现,相当于品牌形象。就是“干什么吆喝什么”,外在形象是核心精神的体现,因此,中医院校应有自己的文化特点,无论是从建筑还是教学理念都应有独特的标志,而非“第二人民医院”,中医也应有独特的中医思维,而非西化的中医,在治病时不只是用西医的行为来看病,应注重用中医思维指导临床,重视临床,然后走向科学,在科学发展中医的思想指导下,取西医之所长,与西医相融,共同为全民健康服务。责编:许顺喜

主管:中国文化信息协会 主办:中医药文化工作委员会
邮件:1970784057@qq.com 本网法律顾问:杨涛 13366852808 方长满 15139954812 
本网广告独家代理:陕西古风秦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中医药文化工作委员会版权所有,
所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需转载本站原创,须注明来源及作者署名,版权必究!
京ICP备2021028515号-2
技术支持:北京华大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