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访谈
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中医不是老旧的医学
2019-08-09 18:29:24 来源: 作者:
受访专家: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
在北京中医医院刘清泉院长的办公室,书是最重要的存在。整整一面墙的书柜被中医典籍填满;办公桌上,书籍占掉了近1/3的面积;就连沙发宽大的木质扶手上也放着一摞摞书。与刘院长的对话,便在这样的书海中展开。
成为医生,终生都在修行
现年53岁的刘清泉,出生于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的一个小乡村,从小就对中医有着深厚的感情。“我小时候身体不好,几乎是吃着中药长大的,父母过世早也是因为身体不好,所以学医治病的想法很早就有了。当时我就想,毕了业在村里当个大夫,每天给老乡看看病,有空的时候聊聊天,挺好。”
怀着这种不算太远大的理想,刘清泉考上了河南省中医学院,学起了中医。“过去在农村,治病就是吃汤药。生病了,请个先生,弄两副汤药,吃了就好了。所以直到上了大学,我才知道世界上除了中医,还有西医。”说到此处,似是忆起了当年的种种,刘清泉笑得分外轻松。
按部就班地上学、就业、深造,刘清泉逐渐在中西医结合急危重病领域,取得了诸多建设性成果。30多年来,他一直享受当医生的感觉,即使现在当了院长,仍然坚持每周出诊,对患者几乎来者不拒。本来半天的门诊,他常常一坐就到晚上五六点,午饭也顾不上吃。下了门诊,回到办公室,一大堆的院长工作已经“排起长队”,等着他签字决策。辛苦可想而知,但他甘之如饴。
“医生是很受人尊重的职业,从过去到现在,我一直这么认为。在古代,只有老师和医生会被称为‘先生’。也就是说,‘先生’只干两件事,一个是教书育人,另一个是治病救人。做先生很伟大,所以不但该去做,而且要做好。”刘清泉认为,从成为医生的那一刻起,就要时刻牢记治病救人的初心,只有不忘初心,方能得始终。
“自己都不接受中医,凭什么走向国际”
中医作为传统医学,始终在以最先进的理念发展。但近百年来,整个社会都给中医打上了固化的、越老越旧越好的标签,不仅令百姓对中医产生了误解,也让中医发展走进了死胡同。对此,刘清泉深感忧虑。
“很多人都说,中医没有发展,我觉得不是。中医在历朝历代的发展中,都会与当时最优秀的文化相融合,并借此获得提升。我们现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为什么不能搭上这列‘快车’,让中医发展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绝大多数人都承认,中医有自己的特色,但特色和优势完全是两个概念,有特色不一定代表有优势。比如,某个特色在某个时代是优势,但随着社会发展,它可能就会因为跟不上时代,丢掉优势地位。如何把特色转化为学科专科优势,为生命健康做出应做之事,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对现代科技,我们不能排斥,而要吸收、融入,这也是我所希望实现的医院发展目标之一。”
不少国人对中医理论的质疑,也让刘清泉感到无奈。“如果对中医,我们自己人都不能从心里认可,又凭什么走向国际,让外国人接受?”刘清泉感慨说,消除误解、获取认可,必须要从自身做起,特别是需要让全国的医务工作者接受。
当然也有对中医发展颇为乐观的国人,比如看到针灸在国外挺受欢迎,就觉得中医已经走向世界了。刘清泉却不这么认为:“国外人接受针灸,是因为它能看到疗效,这是一种认可,但还不够,他们并没有真正认可中医的理念。就像现在我们很多人吃面包、喝咖啡,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了西方人的面包或咖啡文化,只是单纯觉得好吃。针灸在国外也是如此,我认为算不上中医走出去的成果。从源头说,文化自信,理论自信,才是根本。”
中医发展要做好八个字
从医多年,刘清泉深知中医发展之困。就北京中医医院而言,补弱项、扬强项,建立起梯队分明的人才队伍,是他就任院长这些年来所做的最核心的工作。
“外科是医学门类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医也不例外,且自古就有。但现在,不得不说,中医自己把外科学丢掉了。曾经的那些外科学工具,依然陈旧,没有与时俱进地发展,难免面临被淘汰的命运。久而久之,中医变成了只能开汤药的医学。”为改变现状,刘清泉在补齐外科短板上花了不少工夫。“现在我可以肯定地说,医院的外科学能力有了很大提升。骨科、普外科、肿瘤外科、耳鼻喉科,都达到了同行业中不弱的状态。也就是说,外科已经能与内科相匹配,并对内科发展起到支撑和提高作用。”
相较于发展外科,刘清泉在人才建设上投入的精力更多。他认为,人才培养是中医发展的原动力,没有人才,一切都是空谈。“就好像有人提供了一辆奔驰,没人会开,依然用不上。”
“我在中医发展事业中提出了八个字:承传、创新、发展、提高。承传是关键,发展、创新是过程,最终获得中医学术的提高。没有承传,发展不会有,结果也不会有。在医学的整个学科体系,这样的承传都很重要,但对中医来说尤为重要。”刘清泉说,“中医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体系中就强调了经验和个人技能的重要性。学会基本理论后,只有跟经验相结合,才能成长为合格的中医,甚至专家。经验如何传承?主要就是靠师带徒,言传身教。”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从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有计划地一步步实现。刘清泉将人才体系划分为四层:老专家是医院的宝库和资源,是医院发展的根,是传承的最顶层;中青年专家是中坚力量;青年人才负责“承”;最下一层则是后备人才。“我们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老先生们年龄都大了,如果不能尽快建立起很好的传承系统,中医学发展就会受阻。”
“如果用人工智能做1000个我”
对互联网技术,刘清泉一直有着浓厚兴趣。他支持中医远程会诊,也认为在现今技术下,这是可行的。因为中医诊病的四大要素“望闻问切”,都可以通过现有的声光电技术得以实现。
刘清泉说,他最近经常在考虑人工智能的问题,如果能用人工智能做1000个自己,将会是什么情形?“把我掌握的所有技术都存在云端,让1000个机器人去到全国各地,用这些技术给人看病,既能省下我到处奔波浪费在路上的时间,也能让更多病人受益。这样,1000个我就会形成全新的服务模式,不局限于一地一院,也便实现了推倒围墙办医院的愿景。如果能用这一技术将很多老专家、国医大师的知识经验累积下来,并进行人工智能开发,我们办医和服务的整个模式都会发生根本性改变。这种未来似乎不可想象,但我认为是可以实现的。现在中医发展的思路与过去完全不一样,各种互联网技术可以让我们做到很多事,我们只是需要考虑如何借此推进中医发展。”
当院长5年多,刘清泉坦言,从没想过给自己打多少分,觉得想了也没用,评价本就不是现在能做的事。因为任何一个客观的评价,都必须经过时间的考验。他说,自己所做的事、践行的理念是否正确,要看它们在未来对中医发展能起到什么作用,现在说什么都尚嫌太早,认认真真做好分内该做、能做的事,足矣。来源:生命时报 责编:许顺喜
邮件:1970784057@qq.com 本网法律顾问:杨涛 13366852808 方长满 15139954812
本网广告独家代理:陕西古风秦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中医药文化工作委员会版权所有,
所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需转载本站原创,须注明来源及作者署名,版权必究!
京ICP备2021028515号-2
技术支持:北京华大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