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旅游
让中医药非遗与旅游擦出更耀眼的火花
2023-05-14 12:39: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曹洪欣、王春旺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要求,“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依托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康养旅游”。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中医药非遗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康养旅游全面发展的重要资源。中医药非遗旅游的理念契合了旅游消费者“返璞归真”“追求健康”“绿色消费”的需求,不仅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的需求,还承担了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
着力推动中医药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对扎实做好中医药非遗的系统性保护、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为民众健康旅游提供坚强保障。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进入大众旅游新时代,单纯以“一饱眼福”为主的旅游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旅游愿望,人们希望在旅游中保持健康、获得健康。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原创的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特色资源,注重天人合一、形神一体,构建起覆盖“生长壮老已”全生命周期的特色健康服务体系。中医药非遗资源丰富,包含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中医诊法、针灸、中药炮制技术、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中医正骨疗法、中医养生、藏医药、蒙医药、畲族医药、瑶族医药、苗医药、侗医药、回族医药、壮医药、彝医药、傣医药、维吾尔医药、布依族医药、哈萨克族医药等众多代表性项目,可以满足人们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让人们在旅游中修身养性、防治疾病、延年益寿,对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为中医药非遗保护发展提供重要路径。旅游本质上是人们认识世界、感悟人生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在世界交流交往中互动最为频繁也最为广泛,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大量异地游客来到旅游目的地,为中医药非遗提供更多实践和应用场景,完善中医药非遗的生态系统,激发中医药非遗的生机和活力。通过旅游形式展现中医药非遗的深刻内涵,提高中医药非遗的可见度、应用率与影响力,旅游者不自觉地成为中医药非遗的传播者,实现中医药非遗有效传承、传播与转化利用。
为建设世界旅游强国提供有力支撑。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医针灸”“藏医药浴法”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和重视。开发具有中医药非遗特色的观光旅游、文化体验旅游、特色医疗旅游、疗养康复旅游、会展节庆旅游等旅游品牌,打造一批中医药非遗旅游示范区、目的地、打卡地、精品线路、特色小镇(街区),汇集一批中医药非遗保健品、化妆品、保健器械等旅游商品,创作一批有中医药文化内涵、有中医药非遗特色、有中国风情的中医药健康旅游文化创意产品,为旅客提供高端医疗、中医保健、康复疗养、商品消费、养老服务、中药制药过程参观等特色旅游项目,实现“中医、中药、养生、药膳、种植、采摘、观光、拓展、度假”等广泛融合。深度挖掘中医药非遗旅游产业链各板块内容,构建多渠道、宽领域、多形式、高层次、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中医药非遗旅游新格局,打造中国中医药特色旅游品牌,用中医药非遗提升旅游品位,提升中国旅游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助力世界旅游强国建设。
为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提供强劲动力。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中医药学是医学与人文相融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其独特的理论、实践和技术方法体系以及对生命与疾病的认知方法,可为世界医学发展提供新思路、开辟新境界、指引新方向。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标识,能强化历史自信、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几千年来,中医药学不仅为人类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对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旅游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推动中医药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有利于国内外游客深入体验中医药文化魅力,对于普及中医药知识、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提升健康能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不断加深,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民众对健康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中医药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备受关注,各地开展了中医药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中医药非遗旅游业态在全国各地快速发展。一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康养旅游、医疗旅游、观光旅游、创意产品、文化体验旅游、精品路线、旅游街区等相继推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但中医药非遗旅游没有任何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相关各个方面都还处于摸索阶段,仍有一些需要提升的空间。包括中医药非遗与旅游融合不深,体制机制不顺,体系不完善,产品种类不多,品牌优势不突出,模式单一,服务内容同质化较多,特色不够鲜明,产业体系不够大,人才匮乏,市场定位不清晰,资源保护与利用意识薄弱,市场准入标准、评价体系、运营体系缺乏,监管体系不健全,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不多,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宣传力度不大等问题。同时,也存在对中医药非遗内涵挖掘不充分,以文塑旅作用发挥不足;部分中医药非遗传承人群尚未将融入旅游作为新的传承实践方式,以旅彰文效果不明显;相关旅游服务中中医药非遗传承人群参与深度不够、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引导社会和市场业态健康发展。
实现中医药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需要多方面发力,包括深挖中医药非遗蕴含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模式;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市场管理;发挥特色优势,打造知名品牌;开发多元化旅游产品,壮大支撑产业;大力培养“中医药+旅游”的复合型人才,提升服务能力;加快产业资源和区域整合,促进交流合作;紧跟时代步伐,探索线上新业态;加强对中医药非遗旅游资源的传承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走产业集群发展之路,以品牌塑造和提升为动力,打造中医药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规模效益和品牌产品。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着力推动中医药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更好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新期待,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兼中医药委员会会长曹洪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副秘书长王春旺。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编:许顺喜
邮件:1970784057@qq.com 本网法律顾问:杨涛 13366852808 方长满 15139954812
本网广告独家代理:陕西古风秦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中医药文化工作委员会版权所有,
所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需转载本站原创,须注明来源及作者署名,版权必究!
京ICP备2021028515号-2
技术支持:北京华大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