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医药文化工作委员会官方网站!
站内搜索:

医药研发

全国名老中医、龙华医院教授施杞填补骨内科学领域空白

2019-07-27 22:28:12 来源: 作者:

  82岁的全国名老中医、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教授施杞,每周依旧保持三个半天门诊的高频出诊。不久前,老先生历时三年编著的196万字《中医骨内科学》出版,填补了我国中医在这一学术领域的空白。

  “我国四分之一的人口是老龄人口,作为退行性疾病,骨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其实仅有20%的患者需要开刀。怎样利用好中医,让可开可不开的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免于开刀之苦,我看中医大有作为。”施杞直言,要让中医持续发挥影响力,必须解决“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核心问题,找寻其中规律,发现机制原理。

  师从著名石氏伤科传人

  施杞出身医学世家,1963年从原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师从著名的石氏伤科传人石筱山、石幼山二老。石氏伤科以内治法扬名天下,“局部与整体统一、外伤与内伤统一、筋骨调衡扶正祛邪”,三条法则堪称石氏伤科的精髓,亦引领施杞步入中医殿堂。

  施杞最开始想学的是中医内科,毕业后,老师挑中聪慧且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去骨伤科,施杞因此与石氏伤科结缘。许多人以为骨病是现代生活方式引发的常见病,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早在3000年前的《周礼》,便有针对骨病的记载。现代人‘低头族’比比皆是,但古代普罗大众骑马行军、终日劳作,帝王将相伏案批阅奏折等,颈痛手麻者也不在少数。”施杞说。

  习得石氏伤科真传后,半个多世纪以来,施杞运用中医药辨证论治综合治疗的方法,治好无数骨病案例。他强调,石氏“内治法”讲求药物内服外用,配合针灸手法,临床八成以上患者可以治愈,完全没必要开刀。施杞带领团队创立“调衡法”,形成筋骨平衡康复体系;创立了“施氏十二字养生功”“脊柱平衡操”“筋骨平衡操”以及手法治疗“整筋三步九法”等富有中医特色和优势的技术方法,在海内外广泛推广应用。

  找寻国粹中的科学道理

  作为中医师的施杞,还曾在西医医院进修过两次。1972年,他前往瑞金医院骨科进修一年;1978年,他又在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进修一年。这两段经历,不仅操练了他的西医临床技巧,更为他在中医学科发展奠定了新格局,他认为:“西医之所以强盛,有两大鲜明的优点。其一,比较好地与时代发展的需求相结合;其二,比较好地与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基于这两点,西医走出了局限,迈向了世界。”

  在施杞看来,中医属于古典哲学,而非现代科学,因此很多人认为,“西医没救成人也是科学的,中医哪怕救活了人也不科学”。中医见效,但作用原理不为人所知,犹如神秘黑箱。怎样揭开黑箱的神秘面纱,堪称中医留给时代的最大课题。他总结道:守住中心、边缘杂交,学科发展才能永葆活力。这也正是中医发展提出的“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

  基于这一认知,20年前,先后担任原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原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的施杞,从卫生管理者岗位上退下来,随即转型“中医创业家”。在龙华医院150张病床和2000平方米的实验研究空间内,他率领年轻的骨伤科团队创建“脊柱病研究所”,一头扎进中医骨伤科的现代进程中。中医内治法为何会对骨病起效?团队从西医病理出发,找寻炎症及其周围的靶点,“层层剥笋”似地揭开其中奥秘,由此承担了200余项国家和部市级研究课题并获得众多奖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部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1项。

  培养出200余位博士硕士

  培养出200余位博士硕士生的施杞,常常教诲学生“心怀梦想、不忘初心”,“勤研技术,持续探索,眼光更高才能走得更远。”

  大弟子、长江学者、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龙华医院脊柱研究所所长王拥军教授领衔的“益气化瘀法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用现代科学方法揭示了中医在椎间盘突出中的作用机理。益气化瘀方法可有效改善椎间盘微循环,缓解缺血缺氧状态,增加椎间盘营养供应,减轻软骨钙化,防止骨赘形成。到了疾病中期,益气化瘀通络方法还能抑制炎性因子释放,减轻疼痛麻木等;后期,益气化瘀补肾方法则可以减缓细胞凋亡、椎间盘退变以及脊髓、神经根损伤进程。2011年,这一成果摘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勉励年轻人:有梦想有作为,弘扬中医个体化治疗优势,探究普适诊疗规律,是当下优秀中医医生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记者 顾泳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责编:许顺喜

主管:中国文化信息协会 主办:中医药文化工作委员会
邮件:1970784057@qq.com 本网法律顾问:杨涛 13366852808 方长满 15139954812 
本网广告独家代理:陕西古风秦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中医药文化工作委员会版权所有,
所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需转载本站原创,须注明来源及作者署名,版权必究!
京ICP备2021028515号-2
技术支持:北京华大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