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医药文化工作委员会官方网站!
站内搜索:

名医名院

桂西北新冠“战疫”中的尖刀队——广西河池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团队建设纪实

2020-06-04 17:49:28 来源: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医药文化工作委员会 作者:覃新强 田文游

    河池市第三人民医院领导班子成员在研究“抗疫”方案

  在桂西北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有这样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队伍,他们始终以“厚德,精术,惠民”为宗旨,以“三好一满意”为目标,以其良好的团队风貌成为医院的一面旗帜,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队伍,他们就是广西河池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据统计,该科成立5年就获得医院及上级部门表彰5 次,荣获11面锦旗,在抗击新冠肺炎阻击战中,又被群众誉为“战疫”中的尖刀队。

  搭建平台,打造“学习型”队伍

  一个优秀的团队,不一定独具天赋,但一定是善于学习的团队。“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掌握先进的医学知识和高超技能,才能更好的治病救人。团队的每个人除了正常上班外还要有个人自学能力持续提升计划,按照自定的计划不断提升个人的业务知识和能力。”呼吸内科张秋荣主任对记者说。

    呼吸内科这支年轻充满活力的医护团队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要有新作为就要医护人员不断学习,不断提升适应新时代医学科技发展需要的能力和素质。为此,呼吸内科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技能,营造终身学习、全员学习的浓厚氛围。在呼吸内科的微信群里每天会推送相关的学习内容,分享工作中专业知识和护理心得。按照“三好一满意”,即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标准要求自已,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同时,注重学习的内容,一是学政治理论,增强党性意识。二是学习业务知识,提升个人能力。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的放矢,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能力。三是学医德医风,强化队伍作风。并积极发挥科室医护技术骨干的“传、帮、带”作用,努力营造学业务、钻业务的良好氛围。

  在人才紧缺情况下,呼吸内科不断外派年轻医师及护士到区内外医院深造学习。仅2019年,该科共选送3名医师和3名护士外出进修学习。共发表论文2篇,正在进行市级科研〈〈支气管镜检查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课题,正在开展“现场快速检测(ROSE)”新技术的应用;开展无痛电子支气管镜检查,达到市内领先水平。

  爱岗敬业,塑造“奉献型”科室

  在呼吸内科医护团队的字典里,没有任何索取,只有无私的奉献;在他们的工作日程表中,没有节假日,只有昼夜不停地轮班工作。

  在新冠肺炎疫情来临之际,呼吸内科自然成为疫情阻击战的“尖刀队”。呼吸内科主任张秋荣率领科室团队向医院请战到一线。从大年初一医院启用疑似新冠肺炎留观病房开始,为坚决完成上级及院领导布置的疫情防控工作任务,他连续倒班;为节省物资,他穿着厚重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吃睡全在留观区。疫情期间,他兼任河池市、金城江区新冠肺炎专家组成员,听从指挥,服从安排。金城江隔离留观病房建成后,他又兼任留观病区组长,不仅承担留观病区的值班工作,还要负责全院疑似新冠肺炎病例的会诊和疑似病人的转运工作,从年农历二十九至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他未能休息一天,一直带头冲锋在抗疫战斗的临床一线。

    大年初一,呼吸内科的战士们坚守隔离留观病区

  张秋荣牵头着手制定防控预案、参与筹备隔离病房的建设,不断更新新冠肺炎诊疗、防控方案,熟练掌握新冠肺炎诊疗操作、防控流程。驻守金城江隔离留观病房阵地长达60天之久。很多人并不知道,他的家庭于2016年荣获“河池市最美家庭”称号,2017年荣获“广西最美家庭”称号。他不仅是一名医生,还是一个身患重度贫血10年之久,长期靠输血维持生命妻子的丈夫。当他穿着厚重且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在隔离留观病房巡查,看到患者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时,他想起躺在病床上的妻子,眼泪在防护目镜遮罩着的眼眶里转动着流了下来……

  新冠肺炎疫情突袭,从接到上班通知起,呼吸内科全员迅速到岗,没有一人掉队,全科进入“备战”状态。被称之为巾帼“铁人”的唐利磊护士长把孩子托付给家中老人,在除夕当日,向医院提交第一封抗击疫情“请战书”,成为市三医院第一批进入可疑病例留观区的“战士”,担任留观病房护士长。

    张秋荣主任和唐利磊护士长在隔离留观病房查房

  大年初一,医院隔离留观病房进来第一批疑似病例,唐利磊成为第一批进驻留观室的护理工作者,从中午进入直至第二天下午,在隔离留观病房内,因为害怕浪费稀缺的防护服,她一直没有进食,也不敢上厕所。“那一晚,我望着发亮的白炽灯,想了很多很多,包括生死”。唐利磊笑着对记者说道。在抗疫一线,背后到底藏着多大的无畏,只有身临其危险环境的人才知道什么叫做恐惧。

  为了节省那套紧缺的防护服,在少吃禁喝夜以继日连续作战的情况下,铁打的身子骨抵抗力也会下降。唐利磊病倒了,打着吊针,吃着药,她的眼睛有些浮肿,视线受阻。但是,这是一场用生命守护生命的战斗,在医院隔离留观病区这个战场上每巡走一步,都是一种坚强的驻守,作为护士长的她必须严防死守看好作战阵地。她就这样带病坚守60多天,为人们呈现一个“女本柔弱,从医则刚”的案例,从而获得巾帼“铁人”的美誉。

  精益求精,成就“技术型”先锋

  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是一件自然而平凡的事,一生中要重复亿万次;呼吸又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人不可能没有呼吸。新冠肺炎病毒就是要让人停止呼吸。河池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团队在疫情阻击战中像一把“尖刀”深入新冠肺炎病毒肆虐的战场,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阀门”。

    呼吸内科团队给患者做手术现场

  常言道,欲善其工,必先利其器。呼吸内科不断提高科室专科技术水平,抓好科室人员的专业和三基训练,保持医疗技术的先进性,达到人有专长、科有特色的品牌建设,保证科室医疗活动的惯性运转。在医疗活动中严格把好诊断关、治疗关、各种操作关、急危重症抢救关、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攻关。开展医学科学研究,增强科室科技创新发展的后劲。经常组织全体医护人员进行病情诊断现场分析、现场演练,由科内技术骨干操作示范,广泛开展练兵活动,掀起了学习操作技能的热潮。

  2017年11月5日凌晨,河池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内科、耳鼻喉科、儿科、重症医学科、手麻科等多科室联合协作,成功将一名7个月婴儿吞入气管的异物顺利取出。

  当天晚上,7个月大的小熙在跟表姐玩耍时,玩具上的小部件突然飞到他嘴里,顺着嘴巴落入气管,家长急忙将小熙送至医院抢救。到医院时,孩子面色苍白,嘴唇、指端稍有紫绀,体质已虚弱。市三医院医务人员立即为小熙进行了CT检查后认为,小熙的状况非常危急,必须马上手术。在征得其家人同意后,该院决定由呼吸内科、耳鼻咽喉科、手术麻醉科、儿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联合为小熙进行急诊手术。手术在食道镜下进行,因声门充血水肿,用食道异物钳夹取异物左侧铁丝,右侧铁丝嵌顿较紧,根本无法夹出。为避免过度牵拉导致食道出血,医师们当机立断,改用纤维支气管镜联合电子镜检查及手术。经过1个多小时的紧张手术,终于将小熙气管里的异物取了出来。

  卡在他声门的是长约1.8cm,未端带2根分叉铁丝的二极管,让在场的所有医务人员都格外震惊。原来小熙在玩耍发光翅膀时,翅膀断裂,二极管脱落飞入小熙口中。

  临床上气管异物并不少见,仅今年前5个月,呼吸内科就为近10位患者开展呼吸道的取异物术,异物种类五花八门,以鸡鸭骨头、花生米、豆子、玉米等最为常见,患者有男也有女,有老人也有小孩。

  时代在召唤,战“疫”已检验。河池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团队的覃柳菁护师、潘振雷主治医师等“尖刀队”的战士,他们把还未满月的儿子交给家人,驰援当时疫情较为严重的都安瑶族自治县。还有科室副主任黎晓萍、主治医师梁友,主管护师宁诚柳,护师谭水娟、覃珍、韦海鸥医生等队员一直冲锋在抗疫最前线,用生命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阀门”,让生命之花绚丽绽放。(覃新强 田文游)责编:许顺喜

主管:中国文化信息协会 主办:中医药文化工作委员会
邮件:1970784057@qq.com 本网法律顾问:杨涛 13366852808 方长满 15139954812 
本网广告独家代理:陕西古风秦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中医药文化工作委员会版权所有,
所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需转载本站原创,须注明来源及作者署名,版权必究!
京ICP备2021028515号-2
技术支持:北京华大网络